当前位置:国内 >> 
那些当年抗震救灾的勇士们,如今还好吗?
手机读报看新闻,下载掌上达州APP   2018-05-12 21:30:48四川在线

四川在线消息(陈鹏 张军 记者 吴浩 受访者供图)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。在汶川地震发生十年之后,当年勇者今何在?

十年间,地震灾区实现了华丽的转身;十年间,当年奋战在救灾一线的官兵们也在改革强军的浪潮里不断振翮远翔。

今天,就让我们走进几位当年参与抗震救灾的勇士。

图为2015年8月,孟洋(中)与战友在北京阅兵村。

图为孟洋(后排左一)在陇南市武都区柑桔乡贺家坪村地震灾区与所在班级

孟洋:

“9·3”阅兵村里,我想起了抗震救灾的日子

“最明白练兵备战有多重要”“最清楚如何咬紧牙过难关”——时隔十年,第77集团军某旅一营火力连七班班长孟洋,用两个“最”字,概括自己参加“5·12汶川地震”抗震救灾的感受。

当了整整十年班长的孟洋,用两个三等功、十余个团以上表彰和“九三阅兵”标兵的特殊荣誉,为过去的十年涂抹上了光荣的色彩。

十年前,驻甘某团炮兵营导弹连下士孟洋当上了班长,让他不曾想到的是,考验能力素质的时刻立刻就来了。在震区,孟洋参与的首个任务是疏通宝成铁路109隧道——这个通往四川灾区的“运输生命线”,被18万立方米的山体坍塌阻隔。“军地协同、两头掘进,半个团的战友都上了!”孟洋边讲,边指着手指说,“每天要抡超过十个小时大锤,手指侧面都磨出了老茧!那个时候,再没人说平时的耐力训练、肌肉训练是浪费时间了。”孟洋觉得,虽然抗震救灾是入伍近十五年来参加的唯一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,却让他看到无比真切地感受到了“练在平时、战在一日”的重要意义。

2014年底,已是上士的孟洋让出了班长的职位,“退居二线”,做好了次年退伍返乡的准备。可一个月后,“九三阅兵”的一纸通知到了单位,孟洋想都没想,义无反顾地报了名。“军人的字典里没有二线、只有一线,这么大的任务,我更应该冲上去——就像抗震救灾时那样,冲在先、干在前。”孟洋回忆说,从集团军、军区的选拔,到北京阅兵村,考验越来越大,训练越来越苦,可是从来没想过退出、放弃,“抗震救灾的100多天,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动力。”

前不久,孟洋被营连推荐参选旅“练兵备战十大先锋”。备战实战化综合考核的火热气氛中,孟洋又和班上的小战士讲起了十年来的过往:“抗震救灾的任务在十年前,但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应该在今天继续发扬,在战友间永远传承!”

图为鲁财旺在灾区的帐篷小学为同学们上课。

图为鲁财旺在传递北京奥运会火炬。

鲁财旺:

抗震救灾让我懂得了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真谛

走进云南省腾冲市人社局办事服务大厅,彝族科员鲁财旺并不起眼。在这里,他平均每天要接待一百余名来访群众。迎来送往之间,前来办事的各族老乡不知道,眼前这位热情周到的办事员,曾经是北京奥运会火炬手,因为参与“5·12汶川地震”抗震救灾表现出色,被四川省政府和原成都军区联合表彰为“抗震救灾先进个人”。

谈起十年前的抗震救灾和因此收获的殊荣,鲁财旺憨憨一笑,“不值一提”。1998年12月入伍的鲁财旺,原为驻川某部机关俱乐部主任。看似平凡的岗位,培养了鲁财旺胆大心细的性格和极高的工作标准,服役期间先后十余次被团以上单位表彰,荣立三等功两次。

地震发生后,鲁财旺和机关指挥组常驻震中映秀镇,部队首长经过仔细遴选,把每天到上级指挥部报送当日灾情的任务交给了他。就在第一晚报送情况的途中,余震突发,山体崩塌,一块二层楼高的巨石滚落在离鲁财旺不到一米的地方……“我的命是捡回来的”,老鲁没有吓破胆,愣是翻过滚石、把材料送到了目的地。

虽然在鬼门关走了一遭,但鲁财旺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的热情没有丝毫减退。随后的日子里,他和战友们搭建板房、拆除危房、收割庄稼,由于平日里博闻广识、好学求知,还在映秀镇水磨乡帐篷小学当起了临时支教老师。“白天援建修路盖房,晚上补课教书带娃,真是累并快乐着!”临时的“一肩挑多责”,让现在的鲁财旺十分怀念。

如今,已经退伍三年多的老鲁,成了家乡一名普通公务员。“脱下了绿军装,脱不下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和志向。”在鲁财旺眼里,十六年军营的历练里,抗震救灾这一课最是难忘。

颜建刚所在分队官兵驾驶冲锋舟在紫坪铺水库上,开辟出救灾的生命通道。

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颜建刚,在“两会会客厅”接受专访。

颜建刚:

抗震救灾中感悟“活着就要好好奋斗”

“一等功臣”,这是77集团军某旅数千名官兵中专属于颜建刚的荣誉,也是他这个十六年军龄的老兵最珍视的财富。因为抗震救灾表现突出,颜建刚被党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授予“全国抗震救灾模范”荣誉称号,荣立一等功。

2008年5月13日凌晨5点,驻川某师工兵营下士颜建刚接到上级命令,带队组建一支水上抢险突击队,火速赶赴汶川灾区。7时许,他和9名战友在机关参谋的带领下,携带4艘冲锋舟,向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市紫坪铺水库开进。

为了尽快打通到震中映秀镇的水上通道,在不断发生的余震中,颜建刚带领全班对周围地形仔细进行勘察,寻找可供冲锋舟停靠的码头,开辟了灾区第一条水上通道。执行水上运输任务期间,颜建刚所在的抗震救灾水上分队共出动冲锋舟1380余次,运送物资110余吨、各部官兵12000余人、伤员720余人、灾民7500余人。

十年后回顾那一幕幕,如今已是指导员的颜建刚说得最多的还是“活着就要好好奋斗”。在颜建刚看来,活着就该做有意义的事、就该在训练中提高质量水平、提高战备能力,用奋斗与青春作伴。

颜建刚说,抗震救灾是自己人生的一次转折,因为表现突出、立功受奖,最终提拔为军官。但他始终觉得,任务中比自己做得好的大有人在,能立功还是离不开组织的培养、领导的关怀和战友的支持。

在日常连队工作中,颜建刚格外注重培养全连爱民奉献的意识。年初,成都新联大地科技有限公司给连队送来一面“雷霆出击擒贼神速,人民卫士一心为民”的锦旗。调查才知,原来是该连上等兵马成在住院期间,见义勇为,勇擒在该公司偷盗的小偷。马成事后说:当时没多想,只是一种本能,是连队耳濡目染教育的结果。

现如今,面对岗位调整,颜建刚已经被确认为转业人员,可仍在夜以继日地梳理连史、整理历年的政治资料和连队训练资料。颜建刚说,在位一分钟,就要散发光和热,“好好活着、好好奋斗。”

十年前,还是抗震救灾志愿者的杨成林身披自购的迷彩服在震中指挥部。

杨成林(左一)和救灾官兵一同战斗。

杨成林:

当年争着穿的迷彩服,今天成了青春的底色

五一假期刚过,听说各级都在寻找当年抗震救灾的英雄模范,第77集团军某旅四营支援保障连三班班长杨成林就找到指导员:“我来给连队的战友们讲讲我的成长故事吧。”

组建刚满一年的四营支援保障连,集纳了来自大小四五个单位的官兵。平日里工作生活在一起的六十多名战友中,很少有人知道,深埋在杨成林班长心间的入伍初衷,和十年前的抗震救灾有着“妙不可言”的关系。

原来,正是抗震救灾促使杨成林从一名身披“迷彩服”的志愿者,转身成为一名革命军人。2007年9月,杨成林考入了地处绵竹市龙门山脚下的四川工业管理学院。2008年5月13日震后第二天,学校一放假杨成林就飞奔回家,帮助家里搭设好帐篷,也看到了电视里全是解放军救援的画面,“从小梦想当兵,奈何那一刻不是军人啊”,心急的杨成林和爸妈商量完,穿上自己购买的迷彩色套装,“我要穿着迷彩、像解放军一样救援!”

就这样,“假”迷彩上身,真“迷彩”在心——杨成林带着他炙热的爱国心、毅然踏上了抗震救灾之路。5月15日,杨成林同湖南衡阳消防支队一起进入汉旺镇,“像个战士一样”搜救幸存者、清理废墟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杨成林和搜救队在龙门山下救出一名老人,与广东特警在灾民安置点执行安保特勤任务,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为灾民提供志愿服务,与志愿者“天使医疗队”开设医疗站……在灾区整整两个月,杨成林舍不得脱下这一身“迷彩”,看着无数老乡一次次泪流满面地感激,心底坚定了一个想法:好男儿要当兵!

2009年底,杨成林圆梦军营,用一身真正的迷彩标注了自己青春的底色。讲起自己从震区大学生到士兵,又成长为一名班长、一名党员的经历,杨成林不无概况:“初心不改,十年未变!”如今,杨成林常常用十年前的救灾义举砥砺自己:“如果还有需要,我必义不容辞冲在前,让这身迷彩焕发光芒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