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|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|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|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|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|加入收藏
主办:达州日报社 地址: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
热线电话:0818-2379260 客服QQ:159847861 新闻QQ:823384601
新闻投稿邮箱:823384601@qq.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:243997895
  当前位置:首页>> 国内 >> 

【新春走基层】返乡创业、就近务工 中江县通济镇土桥村的坝坝席有点特别

更新:2019-02-08 16:08:52       来源: 四川在线  

分享到:
手机读报看新闻,下载掌上达州
作者:   编辑:庞岚月

四川在线消息(记者 薛剑)初一早,初二早,初三睡甲饱。

2月7日,农历大年初三。一大早,距离成都市区60多公里外的中江县通济镇土桥村就已经热闹开来。村委会办公室前刚刚平整出来的小广场上摆了五个大圆桌,而听到村委会大喇叭广播的村民们也陆陆续续汇集到这里——虽然笼罩在田间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开,但初春和暖的阳光已经把每个人的脸蛋红彤彤的。土桥村村支书陈恩学忙前忙后的招呼着——今天,他摆上了坝坝宴,请来了县上和镇上的农科专家,要给返乡务工的村民讲一讲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,让土桥村在2020年前摘掉贫困村的帽子。


致富第一招:要想富先修路

“要想富先修路”这句1982年起源于四川眉山县的经验,如今在土桥村仍然适用。据村支书陈恩学介绍,土桥村之所以取名“土桥”,是因为以前村里通往外界的道路就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土桥。“晴天还好,一遇到下雨,那个路烂得简直没有办法走。”陈恩学是土生土长的土桥村人,因为过去交通不便,村里被带上了“贫困村”的帽子。1991年,他的幺爸陈光宗带领着一帮乡亲跨过土桥,走出中江,前往外地务工,成为土桥村第一批走出去的人。此后很多年,越来越多的土桥村民加入了外出务工的队伍。陈恩学介绍,土桥村在籍村民一共2317名,外出务工的占了60%以上。而村里子的青壮年,几乎90%都是外出务工。村里剩下的都是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。“人少了,地荒了,整个村子一点生气都没有。”陈恩学说。

2018年春节,已经年过半百的陈光宗回到土桥村,看到土桥还是那座土桥,村里还是那座村子,不禁心生悲凉。见过世面的他明白,落后的交通阻碍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进度,一旦交通得到了改善,当地的资源优势就能迅速的转化成经济优势,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。于是,他和几个乡亲一合计,决定修一条从土桥村通往中江县城的水泥马路。为此,他找到通济镇党委书记张辉、镇长冷波谈了自己的想法。而村民的想法也得到了通济镇党委、政府的积极响应。张辉、冷波带着村民们跑项目,找资金。从2018年5月份才开始动工,短短半年的时间,一条3.5公里从土桥村通往中江县县城的水泥路便修建完毕。“以前过年每家每户的买的汽车开不进来。今年过年,我们土桥村的路比成都都还要挤。”看到崭新的水泥路面,陈光宗的脸上乐开了花,“路修好了,以后我们就出就方便了。现在从土桥出发到成都,一路顺畅的话,一个半小时轻轻松松就到了。”“现在路修好了,我们的乡村经济就有了发展了底气。”张辉说。


致富第二招:因地制宜特色发展

土桥村距离中江县通济水库不远,因此发展水产业成为了土桥村脱贫致富的第一选择。“我们2018年下半年开始动工修葺池塘,然后培育鱼苗。现在第一批马上就能上市销售了。”作为第一批走出土桥村的人,陈光宗也成为了第一批回到土桥村的人。“我们这个地方是丘陵地区,土地不肥沃。如果光是种粮食,一年挣不好多钱。所以大家也就不愿意种地了,久而久之,地就荒了。”陈光宗说,2018年春节他回到土桥村的时候,看到很多田地都荒废了,田里长的草比人还要高。“我们祖祖辈辈就是靠着土地过日子的啊,不能让地就这么荒着啊!”作为土桥村的“老辈子”,陈光宗把几个脑子活范儿的后辈喊到一起商量。“通济水库的水每年都要从我们村上流过,不能就让它这么白白流走了啊!”有人出主意。“中江不是有句话叫,要吃鱼要通济么?我们干脆养鱼好了。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很快确定了方向。说干就干。2018年5月,陈光宗他们凑集了300多万的资金,在土桥村找了几十亩藕田改成了养鱼的池塘,又把通往通济水库的水渠修葺一新。“我这个池塘养的是银鳕鱼,目前市面上一斤要卖3、40块钱。这个池塘养的是白乌鱼,算是乌鱼里面的贵族了。”陈光宗扳着手指头算着,亩产保守估计5000—6000斤的话,一亩池塘一年的纯收入就有5万元。

在陈光宗的池塘边,通济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林昌明正在给10多个回乡务工的年轻人讲解桑树种植的技巧。土桥村原来也是四川省有名的养蚕之乡,当时漫山遍野的野桑树为养蚕提供了天然资源,可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,原本的养蚕技术达不到市场需求,因此土桥村的传统养蚕业慢慢衰落。可是随着“一带一路”的发展,曾经卖不起价的蚕茧如今翻了几翻儿。2018年11月,外乡人罗存辉来到土桥村租下了村里子150亩土地,种下了20000株桑树苗,决定在这里好好大开一场。“桑树对土地的要求不高,但对水的要求很高。这里依山傍水,适合桑树的养殖。”罗存辉说,桑树成活率高,每批蚕的养殖周期不到一个月。而曾经的养蚕技术一年只能养两批,春秋两季各养一批,现在的养蚕技术可以实现一年春夏秋三季养殖,每季各养两批,一年能养六批。跟传统技术相比,现在养蚕技术实现了三倍的飞跃。“我今年就盼到这批新种的桑树早点成熟。”罗存辉乐滋滋地盘算着致富账,“如果一切顺利的话,一年收入个7、8万元是没有问题的。”


致富第三招:留住人才是关键

在土桥村村委会办公室门口,陈恩学摆了一张长方桌,上面齐齐整整摆放着红红绿绿的宣传资料。上面既有中江县委县政府致全县外出务工朋友的一封信,还有2019年中江县50余家重点企业的招工信息一览表、城乡医疗保障知识介绍手册。“农村要发展,留住人才是关键。”通济镇党委书记张辉说,“全镇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去了,我们本地的经济怎么发展?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人留住,尤其是这些出去见过世面的年轻人。”为此,通济镇党委、政府特意邀请300多名在外发展较好的村民进行座谈,其中不乏资产过千万的大老板、大企业家。“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,一是凝聚人心,二是共谋发展,三是交流经验。”而为了让这些返乡务工人员感到家乡人的温暖,张辉还亲自上台演唱了一首《爱拼才会赢》,赢得了满堂彩。90后的姑娘陈晓美前两年也随村里外出务工大军一起到广东、福建、上海等沿海城市“见了见世面”,作为家里排行“老幺”的她,父母还是希望她今年过完年就不要再出去了,就在中江县找个工作,或者自己回乡创业。于是初三一大早,听说村里请了农业专家来给大家讲技术,陈晓美一早就拿着笔和本子来到村委会等待着。而像陈晓美这样的年轻人,这次还有20多个。据张辉介绍,通济镇18个行政村,今年几乎村村都搞了这样的活动,目的就是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势头,让他们愿意留下来,与家乡共同进步,共谋发展。“出去虽然能挣到钱,但毕竟背井离乡,独自闯荡。”陈志勇一家五口人,他和妻子带着孩子在广东打工。“要兼顾赡养老人,也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教育环境,以前对于我们来说就只有出去一个选择。现在家乡变化大,我们希望能回家乡来,一家人生活在一起。”

临别之时,土桥村村支书陈恩学向记者发出了邀请。“你明年过年的时候再来,那个时候,我们的桑树长高了,鱼儿更肥了。田里的稻香鱼、小龙虾、大闸蟹也养好了。到时候我们一起弄一桌高规格的坝坝宴,档次绝对不会比你们城里差!”


达州日报社概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法律顾问 | COPYRIGHT @ COPY 2013-2020 BY WWW.DZRB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QQ:159847861 新闻QQ:823384601 投稿邮箱:823384601@qq.com 热线电话:0818-2379260
主办:达州日报社 地址: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-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:0818-2379260 举报邮箱:jubao@12377.cn
达州日报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