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强国复兴有我】首届十佳“清廉达州好家规”网上展示②——达州市达川区曹春城家庭家规


开栏语

家风正,则民风淳,家风正,则政风清,家风正,则党风端。日前,由市纪委机关与市委宣传部、市妇联联合组织开展的首届“清廉达州好家规”评选活动落下帷幕。清廉达州微信公众号对评选出的十佳“清廉达州好家规”故事进行展播,供大家交流学习。让我们一起品读身边的家风故事,共同涵养清廉好家风。

达州市达川区曹春城家庭家规——

孝善传家 诗书济世

家,是家庭的“家”,也是国家的“家”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、家教、家风,是因为“千家万户都好,国家才能好,民族才能好”。

曹春城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,妻子黄花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,女儿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一名大五学生,儿子在上小学。他们夫妻恩爱、孝敬老人、热心公益、努力工作,用点滴平凡生活诠释“孝道传家、善行立家、书香治家”的家风真谛。

孝道传家

“百善孝为先。”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,才能更好感恩他人、感恩社会。曹春城、黄花悉心照顾父亲,代父行孝照顾奶奶,把“孝”作为家道文化的根。

2018年,对曹春城、黄花家庭来说是风云突变的一年。他们原本四世同堂、幸福美满,父母在老家照顾奶奶,周末带上孩子回家看望老人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可“天有不测风云”,一天母亲突然打电话来告诉他们,父亲感冒后一直高烧不退,精神状态很不好。把父亲接到医院检查后,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。

父亲突然病倒,重担一下子压在了曹春城、黄花肩上,母亲在老家照顾奶奶,不能下来照顾父亲。曹春城与家人商量,因为两人都有工作,工作日白天由姐姐在医院陪伴父亲,工作日早晚和双休日由自己负责,所有医疗费用由自己承担。于是,曹春城每天下班后就赶到医院,问询诊疗方案、交费,帮父亲洗脚,陪父亲聊天,缓解化疗药物输入身体的痛苦,直到深夜;第二天天亮起床,帮父亲洗脸、梳头、喂饭,询问医生父亲的身体状况,等姐姐姐夫到医院后急忙到单位上班。黄花在按时上班的同时,照顾孩子、做饭洗衣、不时到医院看望父亲……听到哪里有更好的医疗办法,周末又开车带着父亲成都、重庆四处求医问药。

有一天,父亲看着埋头帮他洗脚的曹春城说:“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!”曹春城抬起头说:“这不是您教我们的吗?您看,您是爷爷奶奶领养的,按理说两位祖祖应由爷爷奶奶赡养,但您却主动承担起照顾两位祖祖的责任,曾祖母在床上躺了三年,最后一年大小便都在床上,小时候的家里总飘着一股中药味,我和姐姐都从未听您和妈妈抱怨过;后来您又承担起赡养爷爷奶奶的责任,爷爷去世前摔倒后在床上躺了一年,您和妈妈也尽心尽力照料。我们这也是应该做的!”爸爸听了会心地笑了:“你小时候也往两位祖祖床前端了三年的饭菜嘛。”

奈何父亲年事已高,针药乏力,半年后,父亲与世长辞,临终前,他最放不下心的还是年逾九十的奶奶,虽不是亲生,仍抱撼未能尽孝。父亲走后,奶奶神志恍惚,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,母亲在老家悉心照料,曹春城每周末都带上妻子、孩子回家看望奶奶和母亲,陪两位老人吃饭、聊天,父亲去世两年后,奶奶去世。现在,老家就只有母亲一人了,她觉得自己还能行动,舍不得到城里来,每周末,夫妻俩都会带上孩子驱车40余公里,回老家看望母亲。

善行立家

“勿以善小而不为”,“善”应从“小”事做起。曹春城、黄花践行公益,从身边小事做起,把爱心善意融入家教家风。

2002年夏天,达川区米城乡尖山村刘家坡突发泥石流,因预警及时,没有人员伤亡,但房屋、土地都被泥石流卷走了,受灾群众都暂时迁移到了村小学居住。曹春城当时在米城乡中心学校教书,听说消息后,立即到街上买了方便面、面包、矿泉水等物资,骑着摩托车,顶着滂沱大雨,往尖山学校赶去。那时的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,一路泥泞,公路上到处都有倒下的大树、滚落的石头,有的地方车子只能推行。暴雨淋得都睁不开眼睛,摩托车不时在公路上滑倒,夫妻两人边开边推,艰难前行,平时十九分钟的车程,两人当天硬是开了近一个小时。赶到尖山村小学的时候,教室里挤满了人,他们把买来的救灾物品交给了当地村委负责人,由他们统一组织发放,转身又投入人员的安置之中。

灾后不久的一天,午休回家吃饭的桌上,黄花问曹春城:“我今天换洗棉被的时候,没有看到去年新做的两床棉被,放到哪里去了?”曹春城说:“哦,忘了跟你说。尖山那边不是滑坡了吗?昨天那边有人上街来办事,我问了一下情况,他们都挺惨的,就把那两床新棉被送给他们了。”

“治家严,家乃和;居乡恕,乡乃睦。”曹春城热心公益,“5.12”地震、武汉疫情等,都积极响应单位号召,力所能及捐款。村里要修路了,他们也从未因自己住在城里而推卸责任,上交完应交的公路款,还力所能及的多捐一点。村里人有什么事,他们也积极帮忙组织协调,春节帮忙写春联、周末回乡探望母亲回城时帮助村里人给城里读书的孩子带东西……深得远近乡邻的好评!

书香治家

“立身以立学为先,立学以读书为本”。曹春城、黄花将读书学习作为全家修养品行、陶冶情操的根本,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,营造书香治家良好氛围。

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;有什么样的家教,就有什么样的人。曹春城至今仍记得曾祖父教背的“山高起书房,而(儿)坐满屋堂,立坐书房屋,端坐看文章”的“端”字谜诗,仍记得祖父教写毛笔字时对每笔每画的严格要求,仍记得父亲每逢春节书写张贴在堂屋大门上的“孝善传家久,诗书济世长”的大红春联,教育姐弟二人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,哥哥姐姐也不能直接喊名字……走入他们的家庭,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各类书籍,书架上、案头上、沙发上,书本是他们家最宝贵的财富。他们现共有古今中外各类名著700余册,教育、审计等领域专业书籍300余册。

“人非生而知之”,家庭生活中,他们将自己作为孩子的标尺,自己读书、给孩子讲睡前小故事、陪孩子看书,与孩子一起背诵“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”的优美诗句,与孩子一起朗读《论语》《诗经》《老人与海》等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……不断延伸标尺的长度和厚度。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,女儿学习自觉性强、学习习惯养成好,学习成绩优异,现就读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“5+3”本硕连读专业。工作中,他们积极思考研究,撰写专业论文、信息等,先后在教育、审计领域国、省、市发表论文、信息等100余篇,曹春城同志先后被市委表彰为先进改革专(兼)职干部、被市政府办公室表扬为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先进个人。

他们以读书修身,以书香治家,注重家庭文明和精神建设,既带头示范,又身教严教,做好自己、教好孩子、带好家庭。

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”曹春城把家风作为一身之进退、一家之荣辱,以孝传家、以善立家、以学治家,努力传承并发展着良好家风文化。

编辑:张致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