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强国复兴有我】首届十佳“清廉达州好家规”展播④——万源大沙镇蒲氏家规


开栏语

家风正,则民风淳,家风正,则政风清,家风正,则党风端。日前,由市纪委机关与市委宣传部、市妇联联合组织开展的首届“清廉达州好家规”评选活动落下帷幕。清廉达州微信公众号对评选出的十佳“清廉达州好家规”故事进行展播,供大家交流学习。让我们一起品读身边的家风故事,共同涵养清廉好家风。

万源大沙镇蒲氏家规——

心上存仁德,立志可安邦。

“心上存仁德,立志可安邦”,在依山傍水的万源市大沙镇油坪村蒲家河,有这样一句家训妇孺皆知,流传千年。蒲氏家训与人名合二为一,每代人依次取其中一字作为辈分,以此世代相传。

2023年,万源市大沙镇蒲氏家规入选四川省第二届“天府好家规”名单,蒲胜志家庭被推选为深入践行蒲氏家规的代表。

血脉赓续

三姊妹名字中蕴含着“红军胜”

据蒲胜志回忆,爷爷曾告诉她,大沙镇蒲家河蒲氏这一脉,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湖广填川时期。蒲姓先祖由湖北溯长江而上至如今的万源市大沙镇蒲家河落籍,并带来了“心上存仁德,立志可安邦”的10字祖训。

“爷爷说,蒲氏先祖将叮嘱铭刻在每一代子孙的名字里,永远提醒着后代应该干什么、不应该干什么。当家训10个字用完了,又从头来,循环往复,以致无穷。”蒲胜志介绍说,到了她这一代就是“志”字派。

可又为啥给自己取个男孩名字?蒲胜志曾将一直埋藏在心中的困惑向爷爷倾诉,爷爷带着还是孩童的她来到屋后青翠的山梁上,重走了一段红四方面军在此地作战之路。

“6岁那年,爷爷拉着我的手来到青树梁,向我讲起了红四方面军血战万源的故事。他边走边对我说,当年徐向前、李先念、许世友等红军将士在艰难险境下,组织乡亲们打土豪、分田地、斗白匪。万源人民积极参军参战,都希望红军取得最终胜利。”在爷爷饱含深情的讲述下,小蒲胜志逐渐明白了自己名字蕴含的深意。

原来,哥哥叫蒲红志,姐姐叫蒲军志,自己叫蒲胜志,连起来读就是“红军胜”,这既是对红军的怀念,也蕴含着对后辈们“将红军精神发扬光大”的殷切期望,更流露出老一辈人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福:永远让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、绵延万世。

立志安邦

政法战线上的“铿锵玫瑰”

在蒲氏优良家风家训的熏陶下,蒲胜志从小就志向远大,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,扫荡人间不平事”成为她学生时代就有的梦想。

基层司法所18年的锻炼经历,不仅增长了她的学识和阅历,更让她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基层矛盾纠纷时,平添了几分底气。由她总结提炼出的“五心调解法”以及“辨法析理”“联动联调”“群众参评”等多种调解方式,在万源各级调解一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无人敢啃的“硬骨头”,她敢;无人能拔的“刺头”,她能。正是凭借着清醒的头脑、火热的心肠、比男孩子还要坚毅的性格,以及把“家”搬进单位、把“办公桌”搬到老百姓身边的工作作风,她成功化解了130余起重大疑难纠纷、信访积案,有力维护了万源的和平与稳定,不少经她化解的纠纷当事人更是与她处成了亲人。

“四川省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”、达州市“十大调解能手”、“2014年感动万源十大年度人物”......这些荣誉,既是对蒲胜志常年累月“守一方平安,换万家安宁”的褒奖,更是对融入新时代内涵的蒲氏家训最好的“注脚”。

秉火追光

家训“有形”化清风

“蒲氏祖先既然已将叮嘱印刻进后世子孙的名字中,我们又怎能忘怀那字里行间的意思,而不去身体力行呢?”翻看着一家人的老照片,蒲胜志坦言,“蒲氏家训”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满怀仁爱之心,加强道德修养,立下远大志向,并为之奋斗终身,才能使家族绵延兴旺,使国家平安稳定。

蒲胜志一家人身上都印刻着蒲氏家训的烙印,她的家庭也先后被评为“全国五好家庭”“四川省五好家庭”。

蒲胜志的丈夫徐淳熙,为了满足贫困村民的文化需求,身为万源市广电网络公司副总经理的他,经常挨家挨户走访,带头爬杆架线,顶风冒雪调试信号,义务为乡亲们维修电视机,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群众的真心点赞。

女儿徐萤在父母言传身教中成长,不摆架子挑担子的思想早早在她心底扎了根。现任万源石岗小学校专职副书记的她,周末经常为了照顾学生们,主动放弃休息时间,多次被评为“优秀教师”。

好家规“留痕”更永恒。同脉连枝的蒲家人,尽管各自在不同领域默默耕耘,但都践行着同样的蒲氏家训......把家训刻进名字里,传承的是祖先的训诫,是家族的文化,亦是做人做事的原则。

“无论走到哪儿,不忘本,不忘根,做好利国利民之事,才能对得起祖先留给我们的名字。”采访尾声,蒲胜志道出了自己对后代的期冀。

编辑:张致铖